http://www.hkcna.hk/content/2011/0602/101192.shtml
香港的莫同學對世衛報告感到震驚,“日日都用哦!之前隻聽過有輻射(不知道可能緻癌)。”她表示,日後不敢再於睡覺前將手機置於床前充電,又指以往上街時會將手電放在褲袋,日後會改放手提袋減少接觸。來源:香港《明報》
香港新聞網6月2日電 手機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害一直備受爭議,世界衛生組織 (WHO)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(IARC)首次將手機輻射列為“可能緻癌”類別(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),同級別的還有咖啡、汽車廢氣和最近引起“台食恐慌”的塑化劑。但世衛強調,現階段的研究不足以證明使用手機會直接緻癌,需要更多研究才能 確定。
香港專家指有警示作用
香港《明報》報導,香港電子工程及醫學專家均認為,世衛將手機輻射列為“可能緻癌”類別決定恰當,認為有警示作用,長期使用手機會增加患癌風險,專家亦建議如非必要,應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。
緻癌風險與塑化劑咖啡同級
世衛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於上月24至31日成立專家工作組,雲集14個國家的31名科學家,在法國裏昂評估了大量資料,包括暴露在射頻電磁場環境中的數據、人類癌症研究、動物癌症實驗研究等,認為基於現有的有限數據,足以支持將手機輻射列為“可能緻癌”類別。
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緻癌風險分為5級,由最危險的“令人緻癌”至“很可能不會令人緻癌”,5個組別共有941個項目,手機輻射被列為2B級“可能緻癌”類別,與殺蟲劑DDT、咖啡、汽油引擎排放廢氣同級。
世衛雖然將手機輻射列作緻癌風險較低類別,惟特別提到2004年科學界完成的一項研究,指若連續10年,平均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,罹患神經膠 質瘤(glioma,腦瘤的一種)的風險會增加40%。但工作組說,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得出使用手機與其他癌症之間關聯的結論。
港醫生指近10年腦瘤未見上升
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長兼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表示,本港自1999年至08年,每年的神經膠質瘤新症由134至177宗不等,未見有上升趨勢。
羅振基說,使用手機通常會將手機緊貼頭部,吸收微量輻射,而神經膠質瘤是其中一種原發腦腫瘤,相信醫學界會將引發神經質瘤的研究方向指向手機輻射,但目前仍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兩者有關。
手機面世不足20年 影響未全浮現
羅振基並指出,手機面世至今不足20年,單看過去10多年的腦腫瘤數字,不足以顯示手機輻射對發病率帶來額外影響;但他估計,若有更多研究證明 手機輻射增加腦腫瘤發病率,預料未來20年的數字會逐漸上升。據統計,1984至88年,每年平均腦腫瘤新症約1000多人,但2004至08年不升反 降,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